什么是鉤端螺旋體病毒
有關鉤體病的最早記載是1886年,德國醫師觀察到4例具有傳染性的黃疸病例,因而鉤體病又稱“外耳氏病”。我國于1937年,首先報告了3例。至今我國已從67種動物分離出鉤體,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動物是嚙齒動物如黑線姬鼠、黃毛鼠、黃胸鼠和褐家鼠。
臨床癥狀。人因直接或間接與帶菌動物的尿污染的水體接觸,鉤端螺旋體通過破損皮膚或粘膜進入血循環,引起菌血癥和中毒血癥。本病潛伏期一般為7~14日,平均10日。早期通常表現為“重感冒樣”癥狀。病人出現畏寒、發熱、頭痛、乏力、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別是腓腸肌疼痛和觸痛,有的病例尚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病人早期癥狀與感染的菌型、細菌毒力、個體免疫力水平等因素有關,臨床上有許多患者表現為癥狀不典型或僅有輕微癥狀,并極易誤診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時有效抗菌素治療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發展到中期(約在起病后3~14日),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器官損害。
預防措施。1.首先要減少鼠類棲息場所,定期和突擊性滅鼠防病措施,降低鼠密度,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2.在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的流行區,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濫, 3.健康教育:在鉤體病流行的疫區大力開展鉤體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倡圈養豬、開展滅鼠等愛國衛生運動。對基層醫療單位和衛生防疫部門加強業務培訓,并配備一定的實驗室診斷設備和相關試劑。在流行季節前進行鉤體病監測工作,對參加水稻收割的農民、抗洪搶險的人員以及危險職業的人員中普及鉤體病有關常識,提高自我防病意識。
冬季大量會老鼠入侵室內,了解更多滅鼠防疫知識,或買相關產品,可咨詢廣州殺蟲滅鼠服務熱線:020-876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