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滅蚊實驗
近期,一項滅蚊試驗在我國田間開展。該次試驗目的是通過將雌蚊絕育與雄蚊感染相結合,達到了控制蚊媒種的效果。
白紋伊蚊是一種全球性的攻擊型蚊子,可傳播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等。在7月16日的電話新聞發布會中,論文作者、中山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表示,他希望未來這項技術可以作為控制登革熱的綠色環保手段在全球范圍內推廣。
目前,控制白紋伊蚊的傳統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先利用輻射讓雄蚊絕育,再進行野外釋放。由于該方法會降低釋放雄蚊相對野生雄蚊的生殖競爭力,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種方法則讓雄蚊感染一種名為沃爾巴克氏體的共生菌,這些雄蚊與未攜帶相同沃爾巴克氏體類型的雌蚊交配后會產生不相容現象。但這種方法也存在風險,一旦感染了同型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被意外釋放,就會取代本地種群,影響將來基于沃爾巴克氏體的種群壓制策略。
試驗人員結合了上述兩種辦法。他們讓蚊子感染了一種結合了三種沃爾巴克氏體菌株的新型共生菌,這種共生菌幾乎不存在于野生種群中,然后對蚊子進行輻射,讓可能被意外釋放的攜帶同型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絕育,同時保證輻射水平不會影響雄蚊的生殖競爭力。
目前,試驗團隊已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始合作,把這項滅蚊技術推廣到城市內的城中村和高樓區域。為了應對城中村的復雜環境,團隊使用無人機作為釋放工具。他們發現,使用無人機釋放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達到對白紋伊蚊的壓制效果。無人機釋放技術也被德國、以色列等國家采用。
試驗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方案的成本與傳統的昆蟲絕育工程來控制農業害蟲的成本非常接近,是一個比較可行的價格方案。對于使用這個方法消滅蚊子是否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疑問。試驗人員表示,方法僅針對白紋伊蚊,對其他絕大多數的蚊種沒有影響。另外,研究提到的“清除”,是指在人類居住的這個地方,把正在傳病的蚊子清除,并不會控制野生環境中的白紋伊蚊。
近年來,廣東省的登革熱疫情時有發生,對居民健康造成較大影響。蚊蟲密集的環境滅蚊、防蚊措施不能忽略。對此可咨詢廣州滅蚊服務熱線:020-87648182
相關資訊
同類文章排行
- 使用紫外線消毒燈需謹慎
- 怕蟑螂怕到報警?
- 放“大招”滅蚊導致中毒
- 莫讓“吃菜送蟑螂”成常態
- “科學消殺滅,健康伴我行”—2022年世界害蟲日公益活動
- 兒童臥室慎用殺蟲劑
- 火車飛機上的常見害蟲檢查
- 暑假來臨調皮孩子要當心
- 高價購買江景房卻成蟑螂窩
- 司機車內噴藥滅蚊,毒倒自己